促脱贫抓党建夙夜为公 下田间入农户一心为民
——记滑县半坡店乡西明店村第一书记田尊政
本网讯(通讯员 常泽民) “作为‘第一书记’,驻村不仅是人驻,心更要驻。”这是田尊政一直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话,更是他开展驻村工作的“座右铭”。作为被选派到半坡店西明店村任职的第一书记,两年来,他不辞辛苦,早出晚归,带领村“两委”学习政策,从最简单的会议记录规范入手,建立健全了村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每月15日定为联合议事日,定期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自驻村以来,他与村支两委成员一起,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落实各项扶贫惠农政策,为村民谋福利;他吃住在村活动室,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党旗下、田野中,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入农户、下田地,抓党建、促脱贫,不畏艰辛,扎实工作,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率先垂范,为西明店村的扶贫、脱贫,尽职践行,诠释着“第一书记”为民爱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情怀。
强化产业引领,促进脱贫攻坚。田尊政深知产业发展对造福群众的重大意义,为做好产业管护,他积极为村合作社出谋划策,与村级合作社探索花生西瓜套种发展经济的方法、路径。目前西明店村种植1400余亩优质花生西瓜套种,覆盖全村各户户,他引导群众改变思路,从种普通白小麦改种植高产高筋优质小麦,现在西明店村每年种植优质小麦1200多亩,光这两项种植给每户带来了不少于3000元的收入,为群众带来利益最大化。他鼓励党员带头发展特色养殖,西明店村今年由党员带头筹建了强民种养殖民强专业合作社,建设50亩养殖场1个,预计养殖300头母牛,通过“党员带群众”、“大户带小户”的形式,辐射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养殖产业。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将成为带动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的中坚力量。
强化政策宣传,确实为民服务。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田尊政深入百姓家中对困难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进行摸排,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今年3月5日为留守儿童发放书包、文具50余套,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他都尽心尽责为民服务。田尊政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全村23名党员挨个走访了一遍,当从党员口中得知村里的文体广场连盏路灯都没有时,他第二天便向乡党委汇报,为村里争取来了路灯。现在的西明店村,夜幕刚刚落下,文体广场上就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声,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在跑来跑去的玩耍,村里的老人们也笑得合不拢嘴。“路灯不仅照亮了广场,也照亮了乡亲们的心啊!”看到这一幕,一位老党员动情地说。
抓班子带队伍,强化党建“主心骨”。“田尊政书记的到来使我们村里大变样了,现在我们每月定时召开党员会,‘两学一做’使党员的素质提高了,我们这些村干部的干劲也更足了。”说话的是西明店村的老党员刘化军,自从田尊政作为选派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他牢记使命,扑下身子,打基础,抓关键,帮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西明店村村从一个贫村、弱村,短短两年跨入全乡先进行列。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了,把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谈及自己的驻村工作秘诀时,田尊政笑呵呵地说。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一线决策站和指挥部,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实施是否通畅。田尊政书记在驻村开展工作的两年期间,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贯穿工作始终。按照“分类指导、一案一策”的要求,对党支部软弱涣散,找出病症原因,明确整顿目标,细化整顿措施,做到分类施治、对症下药;对班子战斗力不强,加强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领导方式、致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西明店村干部队伍的能力素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村联合议事日、“主题党日”、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切实凸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全心扑到工作,一心装着群众。工作中的田尊政是不知道疲惫的,在我县脱贫攻坚第二阶段“查找问题”工作中,他认真组织村支两委、帮扶责任人做好“一台账、两清单”及“入户核查信息”工作,为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有时候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不休息,村干部劝他休息一下时,他微笑着说,“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越干越精神,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目前西明店村农用路硬化已开工建设,为做好西明店村通组路和农用路的硬化建设工作、监督工作、协调工作。特别是土地纠纷协调问题上,他不分昼夜的与村支两委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有时忙完工作后,回到村活动室时已经是深夜了。
驻村以来,田尊政坚持每天都做工作笔记,在西明店村驻村工作记录本上,仔细地记着村里大事小事。他说,只有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摸清摸准、心中有数,及时向村民了解对村“两委”及村内各项事务的意见建议,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他坚持要求自己每月在村工作不低于25天。全身心的投入到西明店村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工作中。田尊政同志发挥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优异的表现,深得了县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信赖和认可。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