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固始县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手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就地取材,量材为用,施以工艺,制作器物,满足日常所需。如今,乡村手艺传承不辍,蕴含新经济活力,具有文化凝聚力,也带给我们生活美学的启示。
 
皮影戏传承人黄九江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极盛于清代,2011年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固始皮影戏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


 
固始皮影戏经过艺人们代代传承加工锤炼,演唱与别处有所不同,它不用管弦乐伴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唱腔中揉合了相当多的大别山地区民歌成分,唱时以鼓板击奏,拖腔或伴以锣鼓或齐声合唱,相当热闹动听,道白则纯用地方土语,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演唱风格。
黄九江是固始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之一,1969年出生于方集镇上岗村,15岁拜师学艺,师从郭陆滩镇人张宝昌,至今从艺39年。

因为从小就对皮影戏比较痴迷,觉得里面的牛皮小人特别富有感染力,199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在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他带着自己的戏班跑遍了固始、商城、新县、金寨等县区,《岳飞传》、《隋唐演义》、《大闹天宫》等上千个曲目剧本熟记于心。邀请唱戏的东家主要来自农村,通常都是许愿戏,也有一部分是新年祝福或庆祝丰收。

“腊月和正月是最繁忙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排有东家邀请唱戏。”黄九江介绍。

据资料记载,固始县建国前有三担皮影箱活动,分布在马岗、郭陆滩、张老埠。建国后逐步发展为八担,以段集、武庙、张老埠和胡族等地为代表的皮影戏团队固始全县共有14个,经县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各队办理有《文化演出许可证书》。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每个戏班都有班规条文,无论在哪唱戏演出,黄九江都始终牢记师傅教诲,不越班规半步,言谈举止张弛有度,他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团队。

一口叙述千年事,双手舞动百万兵!固始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历史悠久,且深受观众喜爱,50至80后都有过观看皮影戏的经历与记忆。固始皮影戏对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和研究中原(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关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县民俗文化或非物质文化演出活动中时有表演。
 
篾匠马元忠

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过很多篾制用品,随着20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的兴起,篾制品一度被淘汰,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有了一定的市场,篾制工艺品尤为受到人们的欢迎。


 
家住方集镇板栗园村老篾匠马元忠,今年67岁,1968年入村大集体篾匠队,师从许立邦当学徒,当时篾匠队共有13名篾匠,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如今在世的仅剩4人。
 
当年刚进栗园村篾匠队的马元忠才15岁,还是一个孩子,每天依靠编篾制品挣工分生活。

1966年至1980年期间,栗园村篾匠队在信阳地区非常出名。村里有1000多亩竹园,竹子多,全是圆竹,韧性好,比较适合盖房子和编制竹筐、竹椅、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之类的竹器,大家的手艺又精湛,篾匠队编的竹器常常供不应求,染上不同颜色的篾片编成精致的针线筐、水果篮等产品被许多艺术爱好者放在家中珍藏观赏,也经常有市级领导前来参观考察。

 
1980年以后,马元忠边种田地,边利用空闲时间编些篾制品补贴家用。2016年,返乡创业的村民王元友看中这门传统手艺,开始师从马元忠学习竹编,立志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2020年,他成立河南蓼康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之余,编些家用竹器或作为工艺品或售卖。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大致分为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每一件成品竹器少则1天,多者一周甚至半月。

初见老篾匠马元忠时,他正用篾刀劈篾,随着篾刀拉动,篾条“噼噼啪啪” 之声不绝于耳,像放鞭炮一般。

手工操作的竹料自然包浆,温润无比,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及个性化,是机器批量生产所不能比拟的。

· 固始县西九华山竹海面积多达160公顷,一年四季群山连绵,竹浪翻滚,好似阵阵波涛荡及天边。每年大批量竹子需要更新,新鲜的竹笋是景区一道不可多得美食。精美的竹筒、竹碗、竹盏等竹制品经济效益、文化效益都很可观。

时光不尽,匠心不止。工匠精神是千百年来工匠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和神韵,体现了技术尖兵精益求精的初心和素养。一部部将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皮影戏凝聚着传承者心血与汗水,一根根手工劈刮编织出来篾器饱含每一位篾匠的温情,他们流淌着家乡最真最纯的人文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浓烈追求与期待。(
汪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