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上午,金风送爽,河南省宝丰县新世纪广场人潮如涌,随着平调三弦书老艺人“天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庄稼收完了,早饭吃好了。四句闲言道罢,诸位哑言稳坐,且听我慢慢道来。三弦一弹响叮咚,恁听我唱唱大宝丰……”高亢浑厚、充满乡土气息的开唱,历时7天的“说唱宝丰 幸福家园”2024年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交流展活动拉开帷幕。
宝丰县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总面积7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是千年古县、曲艺之乡、魔术圣地、酒祖故里、汝瓷之都、中原红色首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2017年1月,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原文化部批准设立,使宝丰县成为了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唯一的说唱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1年8月,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活动现场,来自国家级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文化、齐鲁文化、晋中文化、陕北文化、河洛文化、说唱文化等生态区相关负责同志、非遗专家,宝丰县4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100余名代表性传承人,数千群众,相聚这里,表演节目,观看演出,互动交流,共享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带来的成果。
活动现场的舞台上,演员们倾情表演了平调三弦书、河洛大鼓、大调曲子、河南坠子、快板、魔术等节目;舞台下,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有的在醉心观看,有的拿起手机拍摄下一个个精彩的片段,看到精彩处,禁不住鼓掌欢呼“再来一段!”;活动现场两侧11个展区前围满了观众。大家或伫立观看节目,或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听到这些地道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看到工匠们利用精湛技艺创作出的“汝瓷”“刺绣”“泥塑”“宣纸烙画”“葫芦烙画”“剪纸”“虎头鞋”、大鼓、坠胡、简板,品尝到数千年的非遗技艺酿造的食品,纷纷说:“这些节目表演得真地道,听着真过瘾!”“这工艺做得真精细!”“这传统工艺酿造就是有味!”一句句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多年来,宝丰县立足本地实际,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文化生态保护路径,开展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采取记录工艺流程、开展业务培训、建设传承体验设施、设立非遗工坊、引进非遗企业等措施,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推动了清凉寺汝瓷烧制、冯异米醋酿造等传统技艺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仅2023年,宝丰县各类的非遗产品产值19.5亿元。
为使文化生态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并将《平顶山市说唱文化生态保护条例》纳入立法规划。宝丰县出台了《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13个制度性文件。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与宝丰县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非遗保护”协同机制,设立非遗保护检察官办公室和公益诉讼基地,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司法保障。
当前,宝丰县拥有豫剧团、父城戏迷小舞台等大小158个演出团体,韩店唢呐班群体,曲艺、魔术等非遗项目的近百名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38支。同时,宝丰县积极培养业余曲艺、戏曲爱好者,组建自娱自乐演出队460支。这些团队经常深入城区曲艺公园、新世纪广场、乡村等进行惠民公益演出,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提高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自信。
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娄艳俊说:“这些技艺,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现在国家这么支持保护,老百姓这么喜欢,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一位老戏迷感慨地说:“在县城的曲艺公园,天天有曲艺艺人、文化志愿者、曲艺爱好者表演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等曲目或豫剧、曲剧、越调、靠调梆子等传统戏剧选场选段,外县市的戏迷也经常来这里表演,或看演出,这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宝丰县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列入四级非遗名录的代表性项目189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市级64项,县级111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16人。全县列入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文物1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5处,宝丰县文物保护单位108处。还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处,省级以上传统村落42个。
“‘说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说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此次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旨在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通过生态区建设,确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生态区保护体系,打造传统说唱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使生态区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申红霞说。(郭明远 郭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