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省监狱系统,就有一位这样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他就是共产党员、退休干部张通志。在他慈祥的面庞上,镌刻着岁月的年轮,永远不变的是那颗对党的赤诚之心。他用青春和热血,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又在退休后充分发挥个人余热,续写辉煌,值得称赞,更值得年轻党员干部尊重、学习。
   
    张通志,男,省监狱系统退休干部,1943年11月出生,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3年11月入党,2003年11月退休。他以退休为新起点,捐资助学、帮贫助困、关心下一代、热心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社会,他的善行义举处处彰显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先后20余次被评为道德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2018年被省直文明办授予年度“省直好人”称号。
   
    不忘初心念党恩。2003年11月,张通志到了退休年龄,要离开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他向组织写了一份申请,上缴了1000元特殊党费。他在申请中这样写道:“党培养我成为一名干部,真不知今生如何感激党,就让我最后交一次特殊党费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吧!”。从退休那天开始,张通志就在心中暗下决心,退休不退志,退休不褪色,尽己所能,发挥余热,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群众。
   
    饮水思源报桑梓。2013年9月8日他给家乡邙山镇冢头村委会写了一封信,并向冢头村委会捐赠现金5000元。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我生在冢头,是冢头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使我成为了国家干部,共产党员。我是冢头人民的儿子,我永远和家乡心连心。现在退休了,我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以自已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村里的父老乡亲。”继2013年的捐助后,他又向冢头村爱心互助基金会捐助8000元,用于资助贫困村民。
   
    心怀大爱润无声。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张通志向灾区捐款1000元、衣物8件;当年11月,震区受伤儿童到洛阳市治疗,他到所在的两个医院探望,给孩子们购玩具、食品、衣物;2009年6月,长春路社区启动了爱心捐助平台,张通志积极参与并现场捐款200元;社区居民杨素平的儿子患有精神病,家庭困难。他了解情况后,立即捐助500元现金,并经常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2010年以来,为玉树灾区贫困群众、患病儿童累计捐款6500多元;2012年以来,向多所学校及贫困、患病学生捐款1万多元,并为学校捐订报刊、书法作品、德育宣传品等500多份,捐赠图书300余册,自费制作图文并茂的“八荣八耻”宣传品3000余份。
   
    呵护花朵身力行。他身体力行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担任三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义务给学生上法制安全课10场7000人次;他坚持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联合洛阳抗美援朝研究会到洛阳市邙山二中、冢头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在重大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举办社区儿童文艺汇演,开展青少年法制讲座,举办道德讲堂,组织中小学生到洛阳博物馆和洛阳八路军办事处等革命教育基地参观;邙山镇中心小学向他赠送锦旗“情系桃李学子 美德扬彻古都”。看着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越来越多,老人痛心不已。他联合社区其他老同志组建“网吧义务巡逻队”到网吧巡视检查。一次,他们在网吧里发现4名初中生,便进行耐心劝导,最后他们的苦心令学生和网吧老板都深受感动,保证不再沉迷上网。这样的巡逻一坚持就是4年,80多次。2010年,洛阳市涧西区委授予他所在社区工委“涧西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他本人连续3年被评为涧西区“工委先进个人”和“义务网吧检查先进个人”。
   
    志愿服务献社区。16年来,张通志每天9点准时来到居住的社区,坚守着自已“老有所为 奉献余热”的承诺,处理各项事务。社区的板报宣传、书法协会的成立、老年俏夕阳合唱队等,无论大事小事他都积极参与,仅他为社区办的板报就有30余期。同时,他被社区聘请为书法协会副会长,在居民中开展书法文化活动,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居民参与活动的达100多人,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4、5岁的孩子,学画画、练书法,成了小区一大文化特色。16年的热心服务,也为他赢得许多“头衔”:被聘为洛阳市涧西区工委主任、小区楼栋长、网吧义务巡逻队队长、社区书法协会副会长、五老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涧西区关工委报告团成员等等。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银发老人加入到共建和谐社区的队伍中。
   
    他常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说,我要把为群众服务的好事做到底。的确,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只要群众需要,无论春夏秋冬,他都随叫随到、“不请自来”,把服务群众当作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年累月书写着“春天的故事”。(张君齐)